0 引言
土地生态安全关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维系国土安全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活动和土地资源利用强度日益加剧,出现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负荷加重,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失调和退化,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和人类的生存环境[1]。因此,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估,掌握土地生态安全的确切状况及动态演变趋势,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
国内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尺度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研究。主要有运用自然—经济—社会模型[3]和PSR模型[2]构建指标体系和运用综合指数法[4]、主成分分析法[5]、物元分析法[6]以及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7-9]。然而,已有研究从时间序列上对研究区域动态演变趋势揭示不够,且多集中在中小尺度流域、库区、移民安置区、湿地等区域[10-12],很少涉及生态脆弱区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事关整个民族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空间。由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土地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干旱、水资源不足和经济发展落后以及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等问题使得其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低,对这一地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兰州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及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由于地处西部内陆,其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紧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兰州市区域土地结构和布局不断发生变化,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突出的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其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可能会削弱其作为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和繁荣的节点和枢纽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兰州市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进行赋权,引入三角模型,进行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时序性评价,以期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为兰州市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兰州市位于32°11′~42°57′N,92°13′~108°46′E,地处中国陆地版图的几何中心位置,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季风与非季风过渡区和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地带,地形破碎,地貌类型齐全、复杂多样。兰州市深居内陆,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310mm,属于典型的温带半干旱气候;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祁连圆柏、油松、山杨、白桦、辽东栎等,全市野生高等植物122科,541属,1614种,仅南北两山就有61科,145属,270种。兰州市全市下辖5区3县,本研究主要以5区为主,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2017年,研究区土地总面积为,其中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其他土地44.72km2。建成区面积为,常住人口266.66万人,工业总产值2106.92亿元。研究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经济发展落后,生态保护性用地十分短缺,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型城市。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值、住宅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各级各类学校数、常住人口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农用化肥施用量和2008—2017年兰州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等。其中: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值、住宅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各级各类学校数、常住人口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农用化肥施用量是通过2008—2017年甘肃省统计年鉴、2008—2017年兰州市统计年鉴和2008—2017年兰州市发展年鉴获取,行政区面积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甘肃省自然资源厅获取。
2.2 研究方法
三角模型是美国农业部(USDA)分析土壤类型时提出的一种方法[13],其可以对3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可视化描述。由于三角模型能够直观清晰地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动态演变趋势,容易被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理解和应用,目前已在土地可持续利用、区域经济、环境科学等学科得到广泛应用[14-15]。三角模型自身具有直观性和简明性等的优势,可以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可视化显示。
土地生态系统是土地利用的核心和基础,为进一步维持和完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16],在研究土地生态安全时需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这三方面的因素。本文利用三角模型对经济持续性指数(ESI)、非社会和谐性指数(NSHI)和非生态合理性指数(NERI)三个相互联系的三组指数进行可视化描述(图1),从而直观、清晰地反映出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状况和动态演变趋势。 上一篇: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现状与发展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