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以及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发展转入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亟须选拔和培养一大批支撑性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振兴职业教育,打造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明显存在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毕业生技能水平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岗位适应能力差的现状。对此,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要适应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需求,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企业输送高质量高品质的技能人才。
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探寻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一、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深化产教融合要按照“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的发展要求,实现“政行企校”合作办学,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合力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以政府为引导,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由学校主导,进行多方主体的合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政府建立国家及地市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发挥行业协会对地方职业教育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引导专业贴近行业的需求、满足企业的需要。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
企业应主动参与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和专业课程建设,与相关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和鼓励企业承接教师实践锻炼和学生见习实习,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培训,突破当前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瓶颈。
二、 健全教学标准体系
发挥标准在人才培养培训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持续更新并推进社会服务产业领域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的建设和实施。职业院校应按照有关要求,通过深度校企合作,科学制订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施1+X证书制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
从职业院校层面看,“1+X”证书制度是在院校实行多年的“双证书”制度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其中“1”指学历证书(即毕业证),“X”指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即鼓励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就业创业本领,但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作为毕业的限制条件。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多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其他相关社会化证书,这些证书虽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独立性,但其标准和院校内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较大差距,难以实现与人才培养、 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等的有机融合,证书的培训和考评也不能与课程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实现较好的无缝衔接,无形中增加了院校办学成本、教师工作压力和学生学业负担。“1+X” 证书制度通过制定科学的技能评价标准体系,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充分融合,充分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反映学生在职业技能发展生涯中所必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通过对核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评价,获得该领域一定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的职业技能证书。“1+X”证书制度坚持以岗位职业技能为需求导向、以岗位核心职业技能的掌握为问题导向和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通过对个别专业(群)领域的试点,形成科学系统和完善可行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专、兼职师资队伍结构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职教20条”中明确指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也为职业院校在教师招聘、培养方面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内配外引,通过企业挂职、下场实践锻炼、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等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可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专职教师,也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邀请企业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带徒传技、指导技能大赛,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从而优化学校专、兼职师资队伍结构。 上一篇: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