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编读往来

来源: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9

这才是国企风范华北油田 李长开 2019年第11期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对于以油气采掘、炼油化工为主的石油石化企业尤为重要。贵刊2019年第11期《胜利油田披绿衣》一文,所提到的胜利油田在中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指导下,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油田的举措,就是这种国企风范的体现。 绿色发展理念,不单单是穿一两件“绿装”,而是应该能深深扎根企业内心的思想。如果仅仅停留在浅层外皮,热衷于做表面文章,那再好的行动也只会“水过地皮湿”。相反,像胜利油田那样,把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发展战略和员工心中,做到总体谋划、系统部署,这种全方位“植”绿的做法,就能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绿色生产方式,意味着投资大、风险高、收益低,一般的民企私企往往承受不起、很难深度持久参与;此时,也只有国企能够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在牺牲自身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像胜利油田封井保绿、加大环保投入的做法,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表现。也正因为有了这样违背经济规律的付出,才换来我们身边环境的不断改善。 大修细节成就高端兰州石化 钱双庆 2019年第12期 贵刊2019年第12期《现场直击:兰州石化大修》是一篇生动的大检修报道。该报道由一个个故事串成,通过丰富的细节支撑,展示了兰州石化大检修迈向高端的坚实步伐。 笔者认为,要了解一个人、一个单位,少不了了解细节,细节最能体现真实性。4月25日,兰州石化开始的为期50天的大检修,被称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装置检修、改造、升级攻坚战,涉及炼油化工装置69套,内外部各类参战人员达1.2万余人,项目检修投资额超过10亿元。这次检修是该公司迈向“四年一修”的关键,检修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四年一修”。 在重重困难和巨大压力面前,该公司参战人员无惧困难挑战、用细节完美实现优质检修,安全教育“绿色直通车”,实现了公司、分厂、车间三级安全教育无缝衔接;目视化管理出新招,实现了“一目十人”,提高了管理效率;一个动作重复3000多遍,让每一遍都不马虎、不打折扣,体现了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党政工团“一盘棋”,让力量聚起来,揭示了国企长盛不衰的根源;施工管理“一盘棋”,让效率高起来,体现了兰州石化实事求是、追求高效管理的秘诀。而“工作服脏得能立起来”,最有说服力,展示了员工苦干实干的石油精神,为大检修奠定了人员、精神的基础,这是最关键的。 《油气杂志》挪威石油和OMV计划合作开发挪威沿海资源2刊 挪威石油和奥地利OMV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共同开发位于挪威巴伦支海的Wisting油气发现区,并就该区域Hades和Iris气田的有效开发进行合作。Wisting区于2013年发现,挪威石油拥有35%的权益,OMV公司拥有25%的权益。据悉,在政府批准后,挪威石油将成为Wisting区的作业者,OMV公司将保留Hades和Iris气田的作业者权益。根据协议,两家公司将在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共同研究提出开发计划。 《化学周刊》埃克森美孚关闭贝敦烯烃厂着火装置2刊 在7月31日聚丙烯和丁烷装置发生大火之后,埃克森美孚关闭了贝敦烯烃工厂的一个相关装置。贝墩烯烃工厂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东部,分布有埃克森美孚化学品公司、炼油厂等多家工厂,目前炼厂等设施均处于低水平运行。埃克森美孚未明确指出此次关闭的装置名称,但当地媒体视频显示有一个聚丙烯设施受火灾影响,该设施有3套蒸汽裂解装置,其中1套年产聚合级丙烯达到31.8万吨。据悉,埃克森美孚在贝敦地区还拥有73.6万吨/年聚合级丙烯产能。 《管道与天然气杂志》沙特阿美签署收购美国LNG协议2019年7月刊 沙特阿美签署了一项为期20年的协议,将从美国Sempra能源公司在墨西哥湾开发的出口终端购买LNG。沙特阿美还将收购距离休斯敦90英里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亚瑟港LNG项目第一阶段25%的股权。沙特阿美正在加强天然气业务,致力于成为全球主要的天然气企业,也一直在开发沙特国内的天然气资源,并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收购天然气资产,此次交易将使该公司获得全球低价的美国页岩气资源。 《油气投资者》美国LNG出口量稳定增长2019年8月刊 根据美国能源部化石能源办公室发布的最新数据,美国LNG出口已达到47亿立方英尺/日的新高。今年前5个月,美国LNG日均出口量达到42亿立方英尺,成为世界第三大LNG出口国,预计在2020年前将保持这一位置。到2021年,美国有6个天然气液化装置将满负荷投产运营,到2025年还有另外两个LNG装置投产,届时美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尽管亚洲国家仍然占据美国出口的较大份额,但2018年10月份以来,美国通往欧洲的LNG船只增长显著。 《海洋工程今日要闻》道达尔将剥离50亿美元资产2刊 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近
上一篇:聚烯烃车间的“聚”文化
下一篇:炼油制“剩”之道 ——专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